陳毅元帥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功勳蓋世、才華橫溢而又襟懷坦蕩、幽默風趣的人物。發生在他身邊的許多故事,包括他和子女之間的故事都饒有趣味,人們津津樂道。
特殊的交流
陳毅出生於「耕讀之家」,他的父親陳昌禮是同門兄弟中讀書最多的,且詩詞歌賦、琴棋書畫皆勝人一籌。這大概是陳毅有相當的國學基礎,在以上領域亦出手不凡的根源吧!也是這個原因,陳毅能在夫婦之間、父子之間建立起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殊交流方式———「詩溝通」。
陳毅的長子陳昊蘇(現任全國對外友協副會長)回憶:父親有暇和子女溝通的時候,談論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詩詞,或問子女對自己新作的感受,或以詩詞中的微言大義對子女諄諄教誨。
三子陳曉魯記得父親用唐詩中「憑君莫話封侯事,一將功成萬骨枯」,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來之不易,告誡他們不要依賴父母的功勞與地位,要永遠把人民群眾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。
1949年仲春,陳昊蘇和弟弟們自東北抵達新解放的山東濟南市,而陳毅此刻剛率部打過長江,準備進攻上海。聽到父親新近的消息,已是小學二年級學生的陳昊蘇隨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,在信的末尾,把他和弟弟創作的一首「詩歌」抄給了父親。
嘻嘻哈哈笑呵呵,快快活活扭秧歌,媽媽身體很健康,爸爸前方打勝仗,打垮敵人反動派,一家大小團圓過,你說快活不快活?
此後,家人便逐漸習慣以詩歌進行溝通。
1961年夏,陳毅的二子陳丹淮(現在國防科工委工作)高中畢業,以品學兼優保送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(哈軍工當時是中國一流的軍工院校)。陳毅想到兒子是首次隻身出遠門,理應盡父輩教誨之責,於是提筆作詩:
小丹赴東北,升學入軍工。寫詩送汝行,永遠記心中。汝是黨之子,革命是吾風。汝是無產者,勤儉是吾宗。汝要學馬列,政治多用功。汝要學技術,專業應精通。勿學紈褲兒,變成百癡聾。少年當切戒,阿飛客裡空。身體要健壯,品德重謙恭。工作與學習,善始而善終。人民培養汝,報答立事功。祖國如有難,汝應作前鋒。試看大風雪,獨有立青松。又看耐嚴寒,籬邊長忍冬。千錘百煉後,方見思想紅。
一首寫罷,他覺得還需再囑咐幾句,便又研墨展紙———
深夜拂紙筆,燈下細沉吟。再寫幾行詩,略表父子情。兒去靠學校,照顧勝家庭。兒去靠組織,培養汝成人。樣樣均放心,為何再叮嚀?只為兒年幼,事理尚不明。應知天地寬,何處無風雲。應知山水遠,到處有不平。應知學問難,在乎點滴勤。尤其難上難,鍛煉品德純。人民培養汝,一切為人民。革命重堅定,永作座右銘。
陳毅平日對孩子學習和功課的關心是粗放的,但一旦孩子的學業和人生、和未來的事業聯繫在一起,便不僅很關注,而且毫不含糊。從陳毅子女的朋友處瞭解到,陳毅當年出自對中國建設事業的全面關心,對他四個子女的學業和職業都事先有一定的設想,這就是:讓長子陳昊蘇從政,讓二子陳丹淮搞工業,讓三子陳曉魯搞農業,讓小女兒陳珊珊搞外交。
溫馨的家教
一般的家庭總是「父嚴母慈」,但陳毅的家庭卻留給人們「母嚴父慈」的印象。陳毅夫人張茜性子比較急,要求孩子也比較嚴。
有一年,陳毅夫婦去廣東潮汕地區休息,因時值寒假而帶上了小兒子陳曉魯。在一番遊歷之後,母親張茜提議曉魯寫一篇遊覽觀後感式的作文,這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鍛煉。可陳曉魯對這附加的功課死活都不願接受。抵牾中,孩子的執拗惹起了媽媽的脾氣。此時,外儒內剛的陳毅勸妻子說:「慢慢講,不要著急嘍,他還是孩子嘛!」聽丈夫如此說,張茜的火氣一下子轉移到丈夫身上:「都是你,平日寵他,現在他一句都不肯聽了!」陳毅有些悻悻然:「好了,好了,我不管了!真是莫名其妙!」父母的爭執使陳曉魯深受觸動,當晚他無法入眠,通宵奮筆,趕出了一篇作文。他發奮寫作之文甚為可觀,父母看後,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。
在教育上「母嚴父寬」,陳珊珊也是有體會的。她上小學時,不光要學好學校教的功課,母親還要她學彈鋼琴,鋼琴老師留下的作業,母親都要過問,並嚴格督促她一絲不苟地完成。陳珊珊有段時間想打退堂鼓,母親不僅不同意,反而對她要求更嚴格了。珊珊是聽話且誠實的孩子,既然母親囑咐要按老師的佈置做,每天必須彈奏多少時間的琴,她就老老實實地如數完成。隔壁鄧小平家的鄧榕、毛毛也在練鋼琴,但她們的媽媽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較寬鬆,所以鄧榕常常在珊珊未練完琴就過來約她去玩。孩子們總是愛玩的,這時陳珊珊總是從心底羨慕鄧榕,但她還是強忍住慾望,讓鄧榕再等等:「你幫我看表,一到時間我就跟你們去玩。」「我媽媽要我必須練這麼長時間,我不敢偷懶。」看到陳珊珊一臉誠摯的樣子,鄧榕無奈,只好幫她看著表,直到練夠了時間才一起出去玩。
陳毅雖然不像張茜那樣管得嚴,但也不是不聞不問。拿珊珊練琴來說,當他聽到有外國鋼琴家來華訪問演出時,總設法弄幾張票陪女兒去欣賞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