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ard logo

標題: 教你怎樣成為一個好父母-1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nkearlww7895    時間: 2013-2-21 12:43     標題: 教你怎樣成為一個好父母-1

一、成為好父母是要學習的
有個教育家曾經問某國總統這樣一個問題:“你覺得做一個駕駛員難呢?還是做父母難!”總統很奇怪:“這還用問嗎?當然是做父母難!”教育家也很奇怪:“可是,為什麼做駕駛員就必須要先通過培訓,還要考個駕駛執照才行,而做父母的卻可以不接受培訓,更不用通過考試呢?”

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,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結果。去學習瞭解孩子的成長的秘密,認識兒童不同於成人的身心發展規律,掌握孩子特有的言行、思維、情感方式,獲得與孩子相處並打交道的特殊技能、技巧,才能對孩子的健康、幸福成長產生有效影響。現在的孩子成長在一個變化迅捷的社會時代中,他們對網路、音樂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,社會各種思潮也不斷地衝擊孩子們尚未成熟的思想,因此,要求父母與時俱進,不斷學習,充實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識。父母不是萬能的,但父母要做學習型父母。

每一個孩子最初的學習,都是從家庭開始的。每個父母教孩子學說話,學走路的方法,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。從孩子的最初階段看,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。每個孩子是天才,每個家長也可以是天才的教育家。
父母應具備四種教育能力:

1、對兒童行為目的的分析能力。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徵,要教育好孩子,首先,必須瞭解孩子,此時父母對孩子行為目的的分析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2、與兒童的溝通能力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單向的,而是與孩子互動的過程。父母掌握了與孩子溝通的能力,不僅有利於家庭和諧調氣氛的營造,而且,直接影響教育效果。
3、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。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,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也隨之產生。這不但影響與孩子的關係,也無助於問題的妥善解決。
4、家長角色的扮演能力。父母是家庭生活的管理者,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成功與否,將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圍:與孩子平等相處、互相尊重的父母,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;反之,則易造成孩子個性的各種缺陷。

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價值,讓父母認識到孩子的價值,並去珍惜他。這裏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:

一個孤獨的孩子,常常悲觀地問年長的智者:“像我這樣沒人看得起的孩子,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?生命的價值又在那裏呢?”

有一天,智者將男孩叫到跟前,遞了塊彩色斑斕的石頭給男孩,並對他說:“明天,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,但不是去真賣,記住,無論別人出多少錢,絕對不能賣!”

孩子滿腹疑慮,心想這塊石頭會有人肯花錢買嗎?
第二天,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,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,而且價錢越出越高。回到智者那裏,男孩興奮地向智者報告:“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麼多錢。”

智者笑笑說:“明天你拿到黃金市場去,記住,不論人家去多少價錢都不能賣。”
在黃金市場,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,今男孩大為驚訝。
第三天,智者叫男孩拿那塊石頭到寶石市場去展示,結果,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,更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的緣故,被傳揚為“稀世珍寶”。

男孩大惑不解,智者說:“人的生命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,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。”
一塊不起眼的石頭,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,被說成稀世珍寶。人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,只要自己看重自己,熱愛自己,生命就會有意義,有價值。

孩子的心靈較成人更加細膩、更加容易受到傷害。所以,父母和長輩的教育要更加細心呵護、符合孩子成長的心理特徵,正確教育、引導、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,形成良好的習慣,讓孩子健康成長。那麼,當孩子犯錯和感到挫折時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?如果家長能多深思、仔細想想因果關係自然就能謹慎解除以負面的方式對待孩子。家長無論您有多煩躁、脾氣有多壞,千萬切記:親子溝通的“六不原則”:

1、不要罵孩子“笨”。孩子的自我形象,是在幼年時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。常常被人說“笨”、“醜”、“不乖”的孩子,自然就會展現出“笨”、“醜”、“不乖”的特質,更糟的是孩子就這樣認定自己了。
2、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。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孩子,有的會產生退卻行為,從而使孩子的人際交往應對進退技巧不容易朝正向發展,一旦形成“不好相處”的特質,會對孩子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妨礙。
3、不要常以物質誘惑、威脅刺激要求孩子表演或表現取悅成人。喜愛表演、表現是部分孩子的天性,有時成人想要孩子表演、表現來取悅自己或客人,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自然,不要勉強,尤其是以物質利誘、威脅刺激的方式來要求,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。所以,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惑孩子,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。
4、不要對孩子說傷感情的話。夫妻吵或育兒壓力大時,容易對孩子口出惡言,而惡言一出是烙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的痕,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親子的相處。
5、不要不讓孩子自己動手。當父母是“萬能”時,孩子就是“無能”的。並非孩子“無能”或“不願”去學,的確是父母不給孩子機會。一是強勢父母想掌控主權,凡事都需要父母,不願讓孩子自主。二是父母因為擔心、恐懼,不讓孩子探索,因而犧牲了孩子的學習機會,更阻遏了孩子潛能的發展。
6、不要只處罰孩子。當錯誤已經發生了,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就處罰,應冷靜、耐心地跟孩子說明犯了什麼錯,分析應該如何避免錯誤發生。正向的處理過程比單純的處罰更為積極有效。成人希望孩子聰明、活潑、健康、自信,可自己卻常失準則地做錯誤示範,這種日積月累的慣性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響,孩子可能通過一輩子的努力,也無法擺脫大人負面暗示的影響。

二、父母應給孩子豐富的內涵

(一)、六種成就優秀人生的基礎性格
性格決定命運,而人的優良性格則是早期奠定的。所以在早期教育中,性格的培養應該放在首位。有調查顯示,1000名3~10歲的幼兒:18%的幼兒具備良好性格,82%的幼兒性格有或多或少問題,而25.7%的幼兒性格惡劣,讓人不得不為之擔憂。人的性格品質是多方面的,以下6個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礎,如果從小具有這6種性格品質,長大了其他優良品質都會自然派生出來。
1、快樂活潑
快樂的孩子愛笑不愛哭,無憂無慮。而活潑並不只是好動,更不等同於吵鬧。活潑的孩子表現為表情活潑:臉部表情豐富生動,看得出微笑、高興、著急等情緒,可跟大人開玩笑;嘴巴活潑:表達、吐詞清晰,喜歡講故事見聞、猜謎語、說繞口令等;感知活潑:見過的、聽過的、做過的記得快,認顏色、形狀、方向都很清楚;雙手活潑:會勞動,會做手工,飼養小動物、種花種草等,手很靈巧;身體活潑:表現在能歌善舞,愛做遊戲、愛運動等;思想活潑:喜歡提問、討論、爭論、識字和讀書等。
2、安靜專注
專注的孩子,即使是玩也能玩得專心,全身心投入在玩耍中,從中得到最大的快樂和收穫。而不能專注的孩子,該靜靜不下來,注意力分散,“玩野”之後到小學再去糾正就很困難了,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。
3、勇敢自信
孩子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現在不怕黑暗、鬼怪、孤獨、小動物、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等。如果孩子感覺到自己很可愛,即使只是潛意識的感覺,也會有自信情感的流露,這與驕傲、沒禮貌、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兩碼事,不可混為一談。
4、勤勞善良
從小會勞動的人以勞動為樂,也會關心人。大人回到家,孩子幫你拿拖鞋,你鼓勵“寶寶真乖、真能幹”是對他最好的肯定。從小關心家人和周圍的人,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個道德高尚的人。
5、獨立精神
孩子的獨立性格應該表現在從小自己會睡、會坐、會玩;1歲以後可自己吃飯,吃得好、吃得快;會走之後,能夠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6、創造精神
表現在對新奇的事情愛看、愛聽、愛摸、愛做、愛問、愛記;喜歡自己動手,想辦法玩耍,搞小發明等;家長特別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求異、逆向和發散思維。性格的培養是有規律的,不靠督促、說教和打罵,而是靠不露痕跡的“潛教育”,包括環境育人、行為育人、愛的教育和積極暗示等。

(二)、不可缺少的人生經歷

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,即家庭教育,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。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,踏上社會能處驚不變、沉穩堅定、遇事沉著冷靜,那麼從小就需要讓孩子經歷些事件。對孩子有求必應,處處溺愛,容易消磨孩子的意志,扼殺孩子的奮鬥精神,無益於孩子的成長。因此,必須要有這重要的一課:

1、幸福家庭的經歷。家庭是孩子的依賴,一旦家庭有所動搖,孩子情緒會變得不穩定、坐立不安、容易生氣,甚至於神經質。我們應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,使孩子在充滿關懷的環境下成長,讓孩子感受何謂幸福的家庭,並瞭解父母的責任。
2、獨立處世的經歷,該碰的“釘子”讓孩子碰。孩子初次嘗試做事,單純幼稚,難免遭遇困難。如果處處家長安排得天衣無縫,孩子就不會對世界有真正的瞭解,將來就會碰“大釘子”。這就好比魚兒生下來就要在水裏遊蕩一樣,如果好意為他們套上一個救生圈,後果會怎樣?因此,我們不應干預,更不可代他做事,應該讓他從失敗中學習。
3、參加勞動的經歷,該受的苦累讓孩子受。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。否則,孩子就不會珍惜,生在福中不知福。訓練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分配工作。我們應先考慮孩子的年齡、能力、興趣和性格,讓他幫忙做家務,但也不要強逼他。孩子在擔當責任的同時,也覺得備受重視,自會變得懂事。
4、處理不同意見的經歷,該聽的意見聽孩子說。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,切忌強行說服他,這只會令他抗拒,即使服從,也只是流於表面化。因此,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見排除在外,也許孩子以獨特的視角、純潔的心靈提出的建議或提醒,會彌補人們的某種局限,孩子的建議一旦被採納,會極大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,極大地增加孩子的自信性。
5、失敗後成功的滋味,該饒的彎路讓孩子饒,該動的腦子讓孩子動。家長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帳,反而會對自己設計的路徑難以忘懷。而且,沒有過程的結局、沒有挫折的成功,有什麼意義呢?孩子有自己的思維,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,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,二來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。讓他感受失敗後的成功,他既會感到趣味,也可啟發他凡事要盡力而為的道理。
6、出外活動的經歷。孩子喜歡四處走動。父母平日忙於工作,閒暇時應多跟孩子遊戲、運動,或到圖書館、博物館等地方,以增長見聞,也讓他感受您的愛護。或趁假日帶孩子到郊外,一同吸吸新鮮空氣,舒展筋骨,放眼遠眺,能多學詞語,同時也增加孩子的心理能量。
7、情緒流露的經歷。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氣,因此不應害怕在孩子面前宣洩。傷心時不避孩子,生氣時告之因由,可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情緒,同時也可以示範宣洩情緒的方法。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後和解的經過,體會到衝突的化解和愛的持續力量,也學到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。
8、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,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。有些事該正面解釋的就應該明確答復,免得讓孩子胡亂猜測,含糊不清,以至誤入歧途,甚至釀成大禍。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,假如處處要求跟大人的想的做的都一樣,過於老成、城府頗深,這樣,孩子就過早的失去了童趣、天真,未免太殘酷。因此,大人在講清事情道理後,允許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解釋、理解,用孩子自己的方法去做,只要不違背原則。
9、父母得體吵架時要有原則。每次須有特定的主題,不要翻舊賬,清楚說明自己的要求。雖然得體的吵架是孩子社交上的學習機會,但有些事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:金錢問題,只會令孩子不安;數落親戚不是,會破壞他與家庭成員的親密關係;子女的教養方式,會令他無所適從。
10、父母以往的經歷。當孩子遇到問題向我們傾訴時,不妨將以往的經歷、挫折、失敗、痛苦、所得的教訓等,一一坦誠地講給孩子聽。這會使孩子更瞭解父母,也可以使他得到啟示,並可將父母的觀念和價值觀灌輸給孩子。
11、生命和死亡的體會。如果養的小動物死了,孩子會感到傷心,可趁機會令他明白失去親人的傷痛,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。在日常生活中,向他灌輸正確的人生觀,令他明白生命的可貴之處。




歡迎光臨 瑞尚 休閒地帶 (http://yoyotv.info/) Powered by Discuz! 7.0.0